情人節即將來臨,相信一眾女士都希望與另一半能恩恩愛愛,但早前有調查發現,超過 7 成受訪男性最介意女伴頭髮稀疏,高達近 7 成受訪男性更表示,若女伴不解決脫髮問題,有可能會愛上另一人。
對於脫髮這個問題,姊妹們一定要關注。
皮膚科專科馮健港醫生指出,女性的脫髮有因可尋,需及早正視,否則當問題愈來愈嚴重,治療相對複雜。一般而言,女性脫髮現象可分為 6 大類,每類的形成因素各有不同:
1. 休止期脫髮 (Telogen Effluvium)
狀況:頭髮本身有生長期及休止期,此類型患者的生長期也變為休止期,因此當頭髮停止生長,整體頭髮數量會減少及變得稀疏。
原因:為最常見的一類。多發生在大病初癒、生育後或經歷過刺激。患有貧血的,由於血氧不足,影響頭髮生長;服食某些藥物,如賀爾蒙藥、消炎止痛藥、抗凝血劑、血壓藥等都可引致。
2. 斑禿 (Alopecia Areata)
狀況:俗稱鬼剃頭,患者會有局部毛髮脫落現象,而脫落位置非常光滑,如不處理,脫落位置會向四周擴大,最終有機會形成全禿。
原因:某些季節 (如秋、冬季) 較明顯,並無傳染性。病因不明,但可能與免疫系統發生毛病有關,壓力過大亦會造成此類脫髮現象。潛伏期不清楚,患者也難於察覺自己有此現象,發現後開始接受治療至康復,大概需要 12-18 個月。
3. 女性雄性型禿髮 (Female Androgentetic Alopecia)
狀況:脫髮情況與男性一樣,例如會由髮綫向後移(M字額),或從頭頂脫髮 (地中海) 開始。
原因:部分患者的血液內,可找到男性賀爾蒙 (雄激素) 水平過高現象,造成此現象原因包括腦部有瘤、雌激素本身較低。這種脫髮現象分兩大類,第一類是早期,即於中年之前發生,患者多有家族禿髮遺傳史;第二類是後期,只有少部分有遺傳史,不過第二類患者出現雄激素水平過高的情況,較第一類為多。
4. 瀰漫性禿髮 (Diffuse Alopecia)
狀況:全部頭髮變得稀疏,其中以頭髮分界綫尤為明顯。出現此類脫髮前的幾個月,患者會有頭痕及較多頭皮的現象。
原因:部分成因不明,但部分可以找到原因,常見的是由電髮、染髮、不良洗頭方法造成。臨床上發現,有較多更年期的女性出現此類的脫髮,但原因不明。
5. 牽扯性脫髮 (Traction Alopecia)
狀況:沿着髮邊周圍牽扯方向,尤其是接近頭皮地方出現稀疏。
原因:頭髮受牽扯引致脫落,頭髮太長經常紮辮的女性最常發生。
6. 拔毛症 (Trichotillomania)
狀況:又稱拔毛症,脫髮情況不規則,可在不同位置出現稀疏,每個患者的脫髮情況各有不同。
原因:常發生在兒童及年輕女性身上,與壓力過度有關,當父母發現女兒較從前沉默及收埋自己,地下或垃圾桶內有一束束頭髮,再觀察其頭髮變得稀疏,理應懷疑她有拔毛症,需盡快安排心理輔導。
經常自我檢查馮醫生表示,一般人平均每天約有 100 條以內的頭髮脫落,若然脫落數量大增,尤其是發現洗頭時浴室去水位積聚很多頭髮,已表示有脫髮的問題。有一點要留意,由於年長女性的頭髮數量相對年青的少,所以年長女性每天的頭髮脫落的數量,以不超過 50 條為標準。
「平時照鏡時可多觀察髮綫有否向後移,甚至利用從前的相片作一比較。自己亦可用手指插入頭髮內輕輕掃過 (由上方掃向下方),看看手指間會否夾着很多頭髮,尤適合用來檢查休止期脫髮和瀰漫性脫髮。多請別人替自己檢查,若有發現請告訴自己,並且及早求醫。」
預防脫髮有辦法
馮健港醫生表示,使用含化學成分的染髮或護髮產品會對毛囊造成刺激,引致脫髮,其中經常染髮的人士為最高危。事實上,每當染髮後發現頭部皮膚變紅及痕癢,都表示自己對哪些染髮用品產生敏感,日後應盡量避免。
「可選擇一些適合嬰兒使用的洗髮產品,因為其對皮膚刺激相對較少。某些聲稱去頭皮及具治療性的產品,原理是溶解皮膚多餘角質層,只適合油性皮膚,若然自己屬於乾性皮膚及使用此類產品,有機會令頭髮變差甚至脫落,因此建議使用中性的洗髮產品,而洗頭時宜用溫暖的水。」日常生活中減少紮頭髮,都有助預防脫髮。
其次是要均衡飲食,過分節食會造成營養不良,以及因缺乏鐵質而出現貧血 (肉類不足);某些減肥藥含有甲狀腺素,常服會出現脫髮這個副作用。還有是減肥本身是一個有壓力的行為,影響頭髮的生長。若然減肥過度患上厭食症,脫髮情況更嚴重。因此,如有需要減肥,宜先向醫生或營養師諮詢意見,勿胡亂節食或購買減肥藥服用。
治療脫髮有辦法
目前,皮膚科醫生主要採用以下兩個方法來刺激毛囊生長,治療脫髮問題:
外用:塗用外用藥物,如 Minoxidil (米諾地爾),是香港衞生署認可適用於治療脫髮的外用藥物。另外亦可用外用類固醇治療脫髮。
內服:女性雄性型禿髮者,如病因是雄激素水平過高,醫生便會處方抗雄激素藥物。嚴重的局部脫髮或瀰漫性禿髮,則會被處方口服類固醇。若脫髮問題較嚴重,醫生會處方一些營養素,如維生素 B 雜、左旋胱胺酸 (胺基酸的一種)。
馮健港醫生又指,毛囊生長期一般為 2-6 年,治療需要有耐性,至少要數個月以上才見改善,因為治療的過程是「先止脫,後生長」。此外,脫髮者應先向醫生求診,以找出脫髮的成因,切勿自行在坊間購買聲稱有助改善脫髮的用品,因有可能不適合自己而令問題惡化。再加上脫髮可由病理因素引起,若不及早治療,脫髮情況不會受到控制。
(來源:香港經濟日報)